安庆教育网
免费第2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课后训练含同步测试卷分析详解中图版2017版必修2详细信息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免费第2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课后训练含同步测试卷分析详解中图版2017版必修2课后训练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1990年到2012年初,我国城市人口比重由26.23%上升至50%,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据此完成第1~2题。1.关于城市化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2.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D.适当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第3~4题。3.此图说明该地区()。A.城市化程度很高B.城市人口为2500万C.大约有15%的人口在郊外居住D.人口密度较大4.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很大吸引力D.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5.读“我国某市1978~2008年间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图”,发现该市的农村人口自1998年以来逐渐减少,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是()。①农村生态环境改善②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加大③城市环境优美④城市就业机会多⑤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6.(2011·广东文综)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完成第7~8题。7.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8.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A.D时段B.B时段C.E时段D.F时段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第9~10题。9.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M1B.M2C.N1D.N210.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近年来,“城市洪水”愈演愈烈。2010年夏天,我国南方多个城市遭受严重洪水灾害,造成巨大的损失。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11.城市建设导致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1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3~14题。13.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逆温现象B.水土流失C.热岛效应D.“臭氧层空洞”14.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2010·广东文综)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第15~16题。15.可知该市()。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16.可推测该市()。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17.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2)从图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__,水平________,________年以后,________(曲线A或B)速度加快,甚至超过发达国家。(3)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________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________萎缩,________发展迅速。(4)城市化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其中,加速阶段容易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容易出现________现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材料二: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______。(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改善市区绿地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能否起到作用,并简要说明依据。(3)试解释城市成为“混浊岛”的原因。(4)根据图文材料,选择“多岛效应”中的某一项作为主题词,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并补充完成基本研究思路。参考答案1.C2.C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的推进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是合理而有效的途径。3.A4.B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区城市人口约为2250万人,城市人口比重约为90%,城市化程度很高。因缺少该地区的面积数据,无法计算人口密度。第4题,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5.D图示反映出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过程。经济收入差距是导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主要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进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域范围扩大,使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村人口也相应地转变为城市人口。城市中人口、工业密集,环境污染严重。6.D由题干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时间段我国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年均增长5.23%)明显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4.46%),说明该阶段我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城镇空间的扩张。7.C8.B第7题,由图甲可知,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第8题,图乙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高达58%左右,由此反映出该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低,最有可能处在图甲中B时段。9.B10.D第9题,19世纪初,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结合图例知,M2即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第10题,图中N1和N2表示两类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图中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条线相交,即所占比重基本持平。11.D12.C从题干中可获取以下信息:①城市建设后,植被减少,路面被硬化;②城市建设后,蒸发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而地面径流大幅度增加;③从以上现象可知,城市建设后,下渗环节受阻,地面径流增加,洪峰流量加大。13.C14.A由图中信息可知,城区人为因素影响大,植被覆盖少,人类活动集中,人为废热排放多,易产生“热岛效应”,其形成的热力环流会将其范围内的污染物带入城区,造成城区的再次污染。为避免这一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范围之外。15.D16.B第15题,读图观察图中箭头及数据,估算出净迁入或迁出的数量即可解答。第16题,该市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市中心迁往城市边缘区和近郊区,说明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17.解析:由图可知,A曲线城市人口比重大,近年来曲线变缓,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B曲线数值小,自1950年开始快速上升,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进入后期成熟阶段,出现了人口从大城市中心区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逆城市化现象。答案:(1)A(2)晚低1950B(3)逆城市化中心区中小城镇(4)逆城市化18.解析:第(1)题,夏季午后气温由市区向郊区降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较建筑区气温低。第(2)题,在城市风作用下,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此范围内营造生态林可有效改善城区大气质量。第(3)题,“混浊岛”即指城市污染物集中,大量可悬浮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下降,雨雾天气多,空气混浊。答案:(1)①自郊区吹向城市(2)能。如造林位置处于城市风环流范围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可以调节流入城区大气温度,改善大气质量。(3)城市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燃烧矿物燃料,排出大量大气污染物;大量尘埃使大气中凝结核增多,因此雾天多,阴天多。(4)如①②主题词为“城市热岛效应”,③为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④为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免费第2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课后训练含同步测试卷分析详解中图版2017版必修2
宜城教育资源网免费提供课件、试题、教案、学案、教学反思设计等备课资源。数百万资源,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宜城教育资源网
免责声明 :本站资源版权归原著作人所有,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宜城教育资源网主办 站长:此地宜城 邮箱:yrqsxp@163.com  QQ:29008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