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教育网
免费【三精考点】高中地理必修3最困难考点系列(打包8份)含答案试卷分析详解详细信息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免费【三精考点】高中地理必修3最困难考点系列(打包8份)含答案试卷分析详解三精考点系列之最困难考点系列地理必修3三精考点系列之最困难考点系列地理必修3考点5能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能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1.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及其影响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围绕煤炭,以相关产业的调整为中心,以提高煤炭能源的综合价值,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具体如下图所示:2.山西煤炭能源基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能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在开采过程和利用过程中造成的,应针对相关问题制订相应的措施,具体分析如下:(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2)调整产业结构(3)"三废"的治理3.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比较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开发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煤炭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充足 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水源不足生产结构 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学 煤炭是主导产业,正向多元化发展存在问题 资源枯竭和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致使传统产业衰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和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环境恶化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整治措施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增设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资源型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问题 原因或影响 应对措施经济结构单一 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当地的非可再生资源(当地的主要资源),其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移。改造传统产业,减少数量,扩大规模;鼓励和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资源枯竭 随着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失业人员大增 发展科技和教育,为地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新兴产业不愿进驻 治理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低碳经济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未来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先的国家。完成下列问题。(1)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列工业部门受益最大的可能是()A.造船工业B.电子工业C.核电工业D.服装工业(2)若现阶段我国生产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而成)作为汽车燃料,将对我国产生的显著影响有()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减轻耕地压力④调整种植业结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C(2)D【解析】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现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煤田,结合图示,分析回答1-3题。1.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①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工矿城市②经济结构会由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③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④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⑤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植被减少,水源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A.①②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2.图示区域除了通过铁路、公路等直接向外运输煤炭外,还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不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①处B.可以把坑日电站建立在⑦处C.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D.可以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3.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中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可行的措施有()A.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缩短生产链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C.寻找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资源D.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种植水稻【答案】1.D2.C3.B【解析】每道试题4分,共20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80年和2014年工业结构简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与1980年相比,该地区2014年()A.矿产资源储量减少B.新兴工业迅猛发展C.已无环境污染D.失业人口明显增加2.目前,该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此,2014年以来该地区采取的有效措施可能有()①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④大力开发水电,并禁止煤炭开采⑤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绿地面积A.①②③  B.①③⑤C.①③④  D.③④⑤【答案】1.A2.B下图是我国中西部某地产业链结构图,读图完成3-4题。3.促使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劳动力C.原料D.交通4.近年来,该地煤炭输出比重降低而电力输出比重提升,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有()A.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B.降低运输成本,缓解交通压力C.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D.实现产业升级,减轻用工数量【答案】3.C4.B【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产业链的中心环节是煤炭开采,同时利用煤炭作为原料发展焦化、液化等产业链,利用煤炭作为能源发展炼铁、发电等产业链,故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原料。第4题,煤炭外运对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用煤炭发电后,输送电能可有效缓解交通运输压力,但这样会使本地大气污染更严重。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德国的地形和河流图。材料二德国计划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的核电站,压缩火电装机容量,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以及改造新型智能电网,计划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电力消费中的占比目标在30%以上。目前,德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三位,在海上风电的装备制造业方面,仅德国某公司一家就占据了欧洲市场的80%以上。德国的光伏发电发展迅速,其中近90%是用户端的"屋顶电站"。(1)分析德国积极发展海上风电场的有利条件。(2)中国75%的光伏发电是靠西部荒漠电站。与德国"屋顶电站"比较,指出中国西部荒漠电站的优缺点。(3)目前,德国的水力发电仅占总供电量的3.6%,许多地方和电力主管部门却反对兴建新的大型水电工程。指出德国发展水电的天然优势,并说明被限制发展的原因。【答案】(1)北部沿海地区常年处于西风带控制区,风力较大,大风日数多;市场广阔;技术水平高。(2)太阳能资源丰富;荒地广阔,地价低廉;远离消费市场,电力远距离输送的成本较高。(3)优势: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南部地区地势落差大。限制原因: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内河航运。影响内河航运,故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被限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1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1.自然环境差异因素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自然环境要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气候 纬度位置和地势高低的差异,造成了温度的不同;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的差异,造成了降水的不同;寒暖流的流经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地貌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和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水文 气候、地形、植被等土壤 气候、植被、人类生产活动等的差异2.人类活动差异因素分析人类活动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几个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人类活动方式 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如何分析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下图为甲、乙两岛略图,其中甲岛地势低平。完成下列要求。(1)按东、西半球划分,甲岛位于_____半球,甲岛周围的水域属于_____洋,乙岛周围的水域属于_____洋。(2)两岛相比,实际面积较大的是岛。当乙岛的区时为6月9日6时,甲岛所在时区的区时为6月_____日_____时。当我国处于隆冬季节,甲岛盛行风向为风。(3)乙岛主要是由(内或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以为主,地势特点是。(4)甲、乙两岛中公路密度较低的是岛,导致该岛公路密度较低的主要自然因素是。(5)判断甲岛最大城镇所在地,并在图上把该城镇的符号圈出来;说明判断的理由。【答案】(1)西太平印度(2)乙815东南(3)内山地(丘陵)中间高,四周低(高差大,坡度陡)(4)乙地形(5)甲岛西侧中部交通线交点处为该岛最大城镇。(图略)理由:①位于环岛公路与横穿岛屿公路交点(交通枢扭);②附近有机场;③地处海滨。读下图,完成1~3题。1.下列关于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合理的是()A."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对该地区地形地势的最佳写照B.该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冬半年C.该地区的植被以热带季雨林为主D.该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显著,冬暖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较大2.下列自然资源中,不属于该地区优势资源的是()A.风能 B.水能C.地热能 D.有色金属3.造成PQ一线东南侧与西北侧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因素主要是()A.地形 B.气候C.水文 D.矿产资源【答案】1.B2.A3.A每道试题4分,共20分下图为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甲、乙两地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1.与乙地相比,甲地()A.森林覆盖率高 B.年降水量多C.冬季气温高 D.地势起伏小2.甲、乙两地农业地域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 B.水文C.气候 D.土壤【答案】1.D2.C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3-4题。3.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差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4.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风沙、盐碱、旱涝B.乙--洪涝、风沙、低温C.丙--积温低,生长期短D.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答案】3.D4.B【解析】3.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天气状况;气温年较差大的地区,其气候的大陆性强。4.甲区域为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风沙、盐碱、旱涝等;乙区域为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旱涝灾害;丙区域是青藏高寒区,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丁区域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源不足,风沙危害制约该区域农业的发展。5.下图示意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是高寒,分析其"寒"的原因。(2)简述南、北方地区中从①到②到③所在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基础。(3)比较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主要差异。【答案】(1)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海拔高(平均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夜间气温降低,气候寒冷。(2)由①到②到③的变化体现出的是由低纬向高纬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形成基础是热量。(3)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西北以高原为主;北方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方河流流量较大,西北河流流量较小;北方自然带以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主,西北以温带草原带和荒漠带为主。【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免费【三精考点】高中地理必修3最困难考点系列(打包8份)含答案试卷分析详解
宜城教育资源网免费提供课件、试题、教案、学案、教学反思设计等备课资源。数百万资源,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宜城教育资源网
免责声明 :本站资源版权归原著作人所有,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宜城教育资源网主办 站长:此地宜城 邮箱:yrqsxp@163.com  QQ:29008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