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教育网
免费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学案Word版含解析地理中图版必修2详细信息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免费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学案Word版含解析地理中图版必修2典题精讲例1读图4-10,完成下列问题。图4-10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地区分布图(1)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化  B.兴修水利 C.毁林开荒  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2)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3)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A.沙尘暴B.泥石流   C.水土流失   D.台风思路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秦代以前森林遭破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西汉以前,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包括新疆的部分绿洲地区。当时,生产技术比较落后,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毁林开荒发展农业和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第(2)题,主要考查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现状。a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地处中温带地区,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b地区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原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已荡然无存,主要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c地区位于内蒙古西部,植被以半荒漠为主,森林覆盖率很低;d地区位于西南地区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所以一直没有成为我国的最大采伐林区。第(3)题,e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降水丰沛,并且该地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若森林一旦遭破坏,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所以国家已严禁开采本地的森林。答案:(1)CD(2)AB(3)BC黑色陷阱:本题从森林种类、分布、遭破坏的原因以及森林的环保功能等角度考查我国森林资源和环境问题。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图中a、b、c、d、e所属地区,或者不明确各地区森林资源的基本状况,就会导致第(2)(3)题错选或漏选。变式训练清朝初年,山西、河北等地大量人口迁往内蒙古农垦;宁夏、甘肃、河南等地农民参加边疆地区屯田垦牧活动。19世纪,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开放蒙禁"。结合图4-11,完成下列问题。图4-11农牧过渡带(1)历史上移民垦殖对我国农业和牧业分布区的变化有何影响?(2)如何评价清政府的"移民实边"与"开放蒙禁"政策?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农牧业的分布区与移民垦殖的关系。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辩证地看待"移民实边"与"开放蒙禁"带来的影响。答案:(1)使农区扩大,牧区缩小,以长城为界的农牧区界向西北牧区推进了几十米到几百米。(2)缓解人口压力;促进蒙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带来荒漠化问题。例2读图4-12,完成下列问题。图4-12(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思路解析: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一直是高考的一个重点、热点题。本题考查对当今全球重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措施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第(1)题比较简单,而第(2)(3)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回答时思路一定要开阔。答案:(1)从左到右依次是acbd(2)人口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在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绿色通道:首先根据图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导致臭氧层的破坏,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的排放产生酸雨、二氧化碳将导致温室效应,森林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野生生物的灭绝。从图的下半部分看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人口压力、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废弃物的排放。掌握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回答此类问题。变式训练1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    B.生物物种减少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   D.生态破坏变式训练2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其分布高度最大的是()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空洞C.酸雨    D.光化学烟雾思路解析:某一区域的生态原本是动态平衡的,一旦外界原因强烈介入,就会破坏原有的平衡。答案:1.B2.B例3有专家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主要是近百年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结果,发达国家目前仍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其中美国名列第一,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占到1/4,但美国政府拒绝执行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美国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根本原因是()A.《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要求太严格B.《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带有明显的不公平,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C.美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全球的环保事业D.美国的环保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没有必要执行《京都议定书》(2)下列属于温室气体的是()①二氧化碳②一氧化碳③甲烷④氟氯烃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的环境破坏主要是()A.中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对农业生产有利B.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加剧C.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D.全球气候变化,旱涝灾害更加频繁思路解析:《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是可持续发展由概念到行动的措施之一,重点解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多的问题,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氯烃都是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必将继续导致全球变暖趋势,全球变暖会导致温度升高,蒸发旺盛,气候异常现象会更加频繁,全球经济结构也会随之发生调整,美国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经济的增长,而过多保护环境的规定可能抑制某些行业的发展。答案:(1)C(2)D(3)D绿色通道:2005年2月16日,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国际社会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的,目标是在2008年至2012年间,将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目前全球已有1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国之一。但是美国总统布什在2001年第一个任期上任伊始就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使得它的实际效力大打折扣。变式训练2001年11月15日,太平洋上的岛国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使图瓦卢成为第一个"环境难民"的主要原因是()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思路解析: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有可能淹没一些海拔低的国家。答案:B问题探究问题1材料一: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材料二: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尾矿砂就吃掉了耕地近百亩,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砂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10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砂污染问题,而且村里的耕地由25多公顷增加到40公顷。对上面两段材料,你有什么看法?导思:经济的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广泛。经济增长一般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有时也看作人均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是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是一种社会进步,不仅意味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还包括了教育、安全、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领域的改善。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实际收入有所提高但却未能使其社会和经济发生进化,就不能说这种经济增长是一种经济发展。例如:19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直线增长的趋势,但扣除了对健康、安全、环境质量等负面影响以后,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这验证了经济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如果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有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发生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探究:两段材料中的农民都富起来了,但其富的途径有很大的差别。材料一中农民富得很快,但这只是一种片面的富(经济增长),在"富"的同时,环境破坏了,耕地没有了,这种"富"是临时的富,而不是长久的富。材料二中的富可能要慢一些,但这是一种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增长。联系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以很明显地判断出材料一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是"吃子孙饭"的发展;而材料二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问题2直到罗马俱乐部成立,直到《增长的极限》出现,世界的目光才聚焦到这个严肃的问题上来:"持续的发展何以可能?"面对这惊世骇俗的疑问,所有的人都震惊了--哪怕是反对者、哪怕是"局外人"。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这个地球可以供养多少人?能供养多久?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报告详细考察了世界上为人口增长、工业增长提供物质支持的系统。系统中人口、资本、粮食、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五个基本因素相互作用,报告依次描绘出世界发展的前景。由于粮食、资源的有限性和污染的全球性,人类的发展将难以逃脱崩溃的命运。同时,人类的应对时间可能非常短暂。危机可能会首先发生在个别地区,但很快就会演变为一场全球灾难。《增长的极限》在工业社会中犹如一篇盛世危言敲响了持续发展的警钟。阅读上述材料,请你探究人地关系是如何演进的?导思: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有所了解。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各个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所形成的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其中所反映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从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疯狂的开发与掠夺,产生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危及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增长的极限》在工业社会中犹如一篇盛世危言敲响了持续发展的警钟。探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依照历史的逻辑不断前行的时候也演化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每个文明态势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中,人类面对的主要困难在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取足够的资源维持人类种群的生存、繁衍。但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创造出了丰富的生活资料,从数量上已经基本解决了由生存需求所产生的种种要求,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甚至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人类进入了后工业文明时代。后工业文明与前三种文明形态的根本差别在于人类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再是生存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增长的极限》所预言的"极限"也许不会到来,但人类要跨越这一增长的极限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可持续发展。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免费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学案Word版含解析地理中图版必修2
宜城教育资源网免费提供课件、试题、教案、学案、教学反思设计等备课资源。数百万资源,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宜城教育资源网
免责声明 :本站资源版权归原著作人所有,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宜城教育资源网主办 站长:此地宜城 邮箱:yrqsxp@163.com  QQ:29008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