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教育网
免费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案含教学反思设计高二地理详细信息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免费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案含教学反思设计高二地理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3.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课标解读1.能够让学生了解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让学生明了其形成的一般过程及产生原因。3.能够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状况。4.利用我国地形图,指出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5.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分析周围存在的生态问题。●新课导入建议用当前世界上物种灭绝的有关数据,引入新课--生态问题及其表现。课标解读 重点难点1.了解生态问题的类型、分布与危害。2.掌握我国生态危机的现状与成因。3.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问题的成因与分布。(重点)2.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分布现状。(重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1.生态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危害(1)类型: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危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1)特点自身稳定性差抗外界干扰能力低破坏后恢复比较困难(2)分布分布 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特别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地带举例 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污染影响严重区等1.水土流失会造成哪些危害?【提示】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使大量泥沙汇入河流,河流泥沙含量剧增,淤塞河道和湖泊;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的生态危机1.现状与危害(1)现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2)危害: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国家生态环境安全。2.成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大规模工程建设中环保措施不力。3.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河段 主要生态问题 原因上游 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陡坡开垦中游 湿地萎缩 围湖造田下游 河流污染 生产、生活排污2.我国有哪些主要的生态问题?【提示】我国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毁坏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等。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导思】1.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为什么会引起人类的关注。【提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主要有哪些?【提示】海岛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高寒带生态系统。3.某种物种的灭绝完全是因为人类的破坏造成的吗?【提示】不是。引起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物种的灭绝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自然规律,但人类活动的破坏会加速灭绝的速度。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表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灾难,已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脆弱生态系统的成因与分布成因 影响 分布自然原因 自然生态系统本身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 海岛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高寒带生态系统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遍及全球,人为作用成为影响生态系统重要的作用力 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共同作用 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的地带,往往成为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 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和污染影响严重区简图记忆生态问题的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进入21世纪后,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区域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以及周边地区展开了全面的国际标准的湿地生态监测,这对于扎陵湖和鄂陵湖,以及周边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恢复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1)鄂陵湖、扎陵湖被称为黄河源头的"姊妹湖",其水源补给来源主要是________。(2)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有哪些?(3)2000年黄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9年减少了2748.53平方千米。1998~2001年,黄河源区有6000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仅2001年夏季,玛多县境内就有800多个湖泊干涸。同时,地下含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该现象形成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原因是什么?(4)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状况、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仔细分析文字材料和黄河源区图的变化,从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解析】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水源来源于冰川融水,但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能力低、破坏后恢复难、自身稳定性差且极其脆弱。材料显示:黄河源区沼泽、湖泊面积大量减少;黄河源区图的变化也反映出湖泊面积缩小,同时荒漠化面积在扩大。需从自然与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这些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有从人类活动这一方面去提出改进措施。【答案】(1)冰川融水(2)①抗外界干扰能力低;②遭破坏后恢复困难;③自身稳定性差。(3)自然原因:大气增温,蒸发加剧;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垦荒,以及淘金、施工、乱捕益兽,导致荒漠面积扩大。(4)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限制人口盲目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及滥捕益兽。我国的生态危机【问题导思】1."我国的生态危机是我国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这只是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人为原因,除此之外,自然原因也不容忽视。2."封山育林是防止森林破坏的主要措施,所以对森林不能采伐"。这句话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对森林要采育结合,计划砍伐,而不是一味保护。3.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提示】由于人口的压力,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滥伐森林、工矿城镇建设等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缺乏保护而导致土地退化;同时,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沙化、板结、盐碱化等土地退化问题。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属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休渔期制度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属半湿润、湿润的高原、丘陵地区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荒漠化 西北、华北、东北半干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保护天然草场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阅读下图,回答问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B.北方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相对严重C.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D.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较强烈的地区(2)说出A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3)B、C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相同,说出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4)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析图判读出各种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原因、危害及森林的不同的生态功能。【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脆弱区南方多于北方,生物多样性锐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图中生态环境问题并未集中分布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而是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较强烈的地区。第(2)题,根据图例可直接看出A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多,容易导致表层土壤流失。第(3)题,两地土壤侵蚀危害不同的原因主要与两地的地形、气候、土地生产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第(4)题,森林在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不同,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西南山区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答案】(1)D(2)土壤侵蚀。石漠化(或土壤贫瘠)。(3)B地形起伏大,土层薄;降水量大;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4)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教材P39活动1.【点拨】非洲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当地气候干旱;人为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植被破坏。【答案】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非洲的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另外还有:(1)贫穷。由于贫穷,依赖土地维生的人们不得不过度利用土地,以获取粮食、能源、住房和收入。因此,任何策略要有效果,就必须将贫穷这个因素作为中心来考虑。(2)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没有很好地得到实施。非洲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知识水平较低,没有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使得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没有很好地得到实施。2.【点拨】南美洲的森林主要是指热带雨林,雨林的破坏会使当地生态系统失衡,会使全球的温室效应加强,危及全人类的生存。【答案】南美洲大面积的森林破坏主要是指原始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原始森林的破坏,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系统,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等问题。另外,原始森林的大量消失会导致空气中氧的减少和二氧化碳的增加。氧减少的结果使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动物的生命活动受到威胁,二氧化碳的增加则会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温升高。热带雨林大面积破坏造成的损失,人类可以通过人工措施而得到部分补偿。如人工造林,积极恢复被破坏的热带雨林能起到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教材P41活动【点拨】我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有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等,其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来分析。【答案】1.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等,世界上大部分生态问题在我国都存在。下面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分析其原因。①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与其独特的位置、土壤、气候、自然灾害等自然要素有关,如下表:自然要素 特征及表现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特征 表现 地理位置 过渡性 ①从平原向高原过渡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③从森林向草原过渡④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壤质地 特殊性 黄土由细粉沙粒组成,土质疏松,孔隙较多 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气候与降水 不均衡性 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②多暴雨 易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害 频繁多发性 地处自然灾害多发区,滑坡、塌陷、泥石流时有发生 加剧水土流失②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见下图:2.略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下题。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D.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解析】在气候比较干旱的草原地区,农牧活动往往围绕水源地发展,草原中的水井所在地由于有较多的水源,农牧活动多,导致对周围植被造成较大破坏,从而出现以水井为中心的沙地现象。选D。【答案】D2.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多样性B.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体现C.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我们人类不必杞人忧天D.物种数量为500万~5000万种,物种丰富,所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又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物种又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所以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而每一个物种的消失又减少了自然和人类适应变化条件的选择余地,所以人类应该保护生物多样性。选B。【答案】B3.读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形成原因是_______。(2)②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哪些?(3)③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问题会导致其下游地区的河床抬升,________________(灾害)加剧。(4)长江中、上游山地丘陵区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为________________,在长江中、上游山地丘陵区植树造林,将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起到什么作用?【解析】第(1)、(2)、(3)题分别考查了森林资源破坏、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相关知识,基础性较强,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生态问题的分布、原因和解决措施。第(4)题,长江中、上游山地丘陵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植树造林会对长江起到调蓄洪水、减少泥沙的作用。【答案】(1)森林锐减过度砍伐(2)土地荒漠化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土质疏松。(3)水土流失洪灾(或洪涝)(4)水土流失对径流量的作用:使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趋缓。对水质的影响:入河泥沙量减少,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小。4.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解析】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首先要考虑过度捕捞,其次考虑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如河湖湿地的减少及水污染等;采取的措施一方面要从原因入手分析,即解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要从人工繁殖促进鱼类资源的增长角度考虑。【答案】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其他答案合理均可)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其他答案合理均可)一、选择题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1.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 B.土壤侵蚀C.草地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2.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中,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好做法是()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B.大力发展水电建设C.提高炉灶技术水平 D.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解析】第1题,首先判断两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左图是黄土高原地区,右图是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虽有大量煤炭资源,但燃烧煤炭会造成环境问题,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不适合大力发展水电,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既可以充分利用生物能,又能减轻环境污染。【答案】1.B2.D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完成3~4题。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新加坡 6.9 0.1 -6.8 冰岛 7.4 21.7 14.3比利时 5.0 1.2 -3.8 新西兰 7.6 20.4 12.8美国 10.3 6.7 -3.6 秘鲁 1.6 7.7 6.1英国 5.2 1.7 -3.5 澳大利亚 9.0 14.0 5.0日本 4.3 0.9 -3.4 巴西 3.1 6.7 3.6注: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3.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A.0.4 B.-0.4C.2.0 D.-2.04.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A.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D.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解析】第3题,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人均生态赤字=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第4题,人均生态赤字降低说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属于此范畴。【答案】3.B4.D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10%是因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所造成;5%是由于沙丘入侵农田和草场所致。请仔细阅读文字,回答5~6题。5.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6.这些沙漠化土地的形成()A.主要是人类对土地进行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B.是由于人类发展工农业所致C.主要是由于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D.是由于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基地推进的结果【解析】第5题,沙漠化主要分布于降水较少的东北、华北和西北。第6题,材料反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是形成这些沙漠化的主要原因。【答案】5.C6.A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读图回答7~8题。7.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严重④水污染严重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8.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②营建速生薪炭林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大力发展畜牧业⑥加强交通建设A.①②⑤ B.②⑤⑥C.①②⑥ D.①②③④【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该地能源消费以秸秆和薪柴为主,焚烧秸秆会使土壤有机质减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砍伐薪柴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保持水土的能力降低,诱发水土流失。第8题,该地能源消费以秸秆和薪柴为主,避免上述环境问题的发生,应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节约能源为主。【答案】7.A8.D读图,完成9~10题。9.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区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10.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解析】本题组考查中国自然地理常识和盐碱化的成因,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其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知识。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土流失严重的东边界基本上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一致。【答案】9.D10.B二、综合题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石羊河流域的水量减少了近1/3,石羊河流域的人口却由90万增加到近230万,灌溉面积由300万亩增加到了500万亩。材料二石羊河流域示意图。(1)请根据图文中的信息,简析石羊河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民勤地区在农业土地开发利用中,对土地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3)为使民勤不致变成第二个"罗布泊",你认为当地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解析】全球变暖使蒸发加剧,造成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更为短缺,降水量减少;而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增加,从而加剧了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其应对措施应从"节流"方面考虑。【答案】(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萎缩,冰雪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2)①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②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③湿地面积缩小等。(3)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②培育和推广耐旱作物;③调整产业结构;④科学规划农、林、牧用地,退耕还林、还牧;⑤防止过度垦殖、过度放牧;⑥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等。12.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b.气温年较差大c.降水集中d.植被破坏严重(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解析】第(1)题,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第(2)题,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第(3)题,防御旱涝灾害在河流中上游主要措施为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第(4)题,①建设的防护林位于我国西北地区;④建设的防护林位于我国南方山区。【答案】(1)cd(2)风力作用(3)③⑤土地荒漠化(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免费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案含教学反思设计高二地理
宜城教育资源网免费提供课件、试题、教案、学案、教学反思设计等备课资源。数百万资源,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宜城教育资源网
免责声明 :本站资源版权归原著作人所有,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宜城教育资源网主办 站长:此地宜城 邮箱:yrqsxp@163.com  QQ:29008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