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教育网
免费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学案初中地理学案网详细信息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免费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学案初中地理学案网第四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二)学习目标1、 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分析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 运用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3、 了解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知识准备1、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原因是。2、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是,它的地表景观自学提示1、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自治区、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人口仅占。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此外还包括盆地。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界线是(山脉)-(山脉)-(山脉)3、青藏地区是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都发源于这里。本区拥有、、野驴等许多珍稀动物,但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4、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一般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地带,主要有、豌豆、小麦、油菜。本区又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其中高原之舟是5、青藏地区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人民多信仰,其著名的圣地有位于拉萨的、西宁的。6、青藏铁路改写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它东起西至。7、青藏地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谷地、谷地,聚宝盆指的是它资源丰富,其中储量居世界首位的是。共同释疑1、 青藏高原青稞和小麦单位面积产量高的原因?2、 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青藏铁路修建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以桥代路"的原因?3、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哈尔滨的冰雕在露天保存较长时间:云贵高原的农民无论干农活还是赶集都背背篓:蒙古族等草原牧民的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藏族同胞穿外衣时,喜欢只穿左边的衣袖而把右臂露在外面:当堂测试1、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和哪国之间?()A、尼泊尔B、印度C、不丹D、缅甸2、在我国四个地区中,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都非常丰富的是()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3.下列地理事项中,与青藏高原"高""寒"特征无关的是()A.雪山连绵,冰川纵横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C.地热资源丰富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4、青藏高原上的重要农业区是()A、塔里木盆地B、青藏高原西部C、柴达木盆地D、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5、青藏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是()A、骆驼、牛、马B、羊、马、猪C、牦牛、藏绵羊、藏山羊D、牦牛、藏绵羊、马6、青藏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是()A、太阳能、地热能B、水能、煤炭C、石油、钢铁D、石油、稀土7、读"我国青藏地区图",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场里氏7.1级的强烈地震突然降临在青海省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顷刻间,美丽的山川变得满目疮痍,温馨的家园化为废墟,天真可爱的孩子失去双亲,白发苍苍的老人失去了儿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凋零陨落,三江流泪,昆仑呜咽……截至5月30日18时,地震已造成2698人遇难,失踪270人。(1)图中A是河;B铁路东起西宁,西至。(2)玉树县位于我国高原上,本地区居民以族为主。(3)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玉树地震是由于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造成的。(4)玉树地震发生后,济南某救援队迅速到达灾区进行抗震救灾。救援队员在救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是(填字母)。A.烈日炎炎B.高寒缺氧C.极度干燥D.暴雨连连(5)青藏地区青稞、小麦等农作物单产较高的原因是。(6)如果你正在教室里上课时发生地震,应该如何避险逃生?。共同释疑1、 青藏高原青稞和小麦单位面积产量高的原因: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积累。2、 青藏铁路修建中遇到的问题:高寒缺氧、高原冻土。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以桥代路"的原因:解决冻土难题,为野生动物保留迁徙通道。3、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哈尔滨的冰雕在露天保存较长时间:哈尔滨纬度高,冬季气候严寒。云贵高原的农民无论干农活还是赶集都背背篓: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蒙古族等草原牧民的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内蒙高原西部降水少,牧草稀疏,牧民以游牧为主,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藏族同胞穿外衣时,喜欢只穿左边的衣袖而把右臂露在外面:青藏高原早晚很冷,藏民可以将双手藏在藏袍袖中,到中午,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很快,藏民可以脱下一只袖子,或脱下两只袖子系在腰间。当堂测试1-6ACCDCA7(1)黄河拉萨(2)青藏藏族(3)印度洋(4)B(5)太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6)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迅速撤离,若不能及时撤离(如楼层较高)可就近钻到课桌下双手护头等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免费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学案初中地理学案网
宜城教育资源网免费提供课件、试题、教案、学案、教学反思设计等备课资源。数百万资源,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宜城教育资源网
免责声明 :本站资源版权归原著作人所有,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宜城教育资源网主办 站长:此地宜城 邮箱:yrqsxp@163.com  QQ:290085779